于溫肯,品中西 | 和溫肯中外師生一同走進“竹絲鑲嵌”非遺技藝

3月25日下午,由學生媒體與設計中心海外部策劃的非遺項目竹絲鑲嵌 “流光透影·與竹為伴”體驗活動在教師活動室順利開展。本次活動有幸邀請到了浙江省竹絲鑲嵌代表性傳承人張錦達先生,由其介紹竹絲鑲嵌工藝,并在現場帶大家操作實踐,體會非遺文化之美,共有12位外教及中方員工受邀參加。

“竹絲鑲嵌”傳承人張錦達 “竹絲鑲嵌”傳承人張錦達

在2007年,“竹絲鑲嵌”被批準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張錦達先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工藝美術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絲鑲嵌”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唯一一位還在從事竹絲鑲嵌創作的手藝人。張老之前修復的屏風《鄭板橋(墨竹)》在G20峰會會場陳列。

屏風《鄭板橋(墨竹)》

燈具、香薰盒、掛件……在現場,張老先生向大家展示了他的竹絲鑲嵌作品。竹絲鑲嵌工藝不僅可以打造出頗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還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結合竹絲鑲嵌本身的裝飾藝術性和現代的設計語言,該工藝在現代生活環境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促進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消費市場的融合,展現出了更豐富的面貌。

張老竹絲鑲嵌作品(部分)

在張老先生的指導和學生助教的幫助下,大家開始手工制作小型竹絲鑲嵌工藝品。拼長篾,鑲嵌,打磨和配框??此迫菀椎乃膫€步驟,實際動起手來確需要充分的細心和耐心。拼接時,要一齒對一齒,嚴絲合縫;翻面時,既要小心謹慎,亦要果斷迅速;打磨時,要仔細看清篾的方向,避免打磨時出現損壞。接著在噴漆、配框之后,小巧精致的竹絲鑲嵌手工便制作完成了。

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中外師生可以感受到竹絲鑲嵌工藝制作的復雜繁瑣。據張老先生介紹,現場提供的材料由機器制作,其篾齒是機器所切,將誤差降到0.1mm已是較為統一和平整。而之前由手工切割打磨的篾齒,人工誤差較大,拼接起來難度更高,很多時候需要經驗和手感,感受篾齒之間的契合。由此可以知道作為手工藝人的不易和手工藝傳承的艱難。

張老指導外教制作

“這次活動,讓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非遺文化在當代的演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被顒咏Y束后,來自人文學院的Craig Blacklock教授分享了體驗感受。來自建筑與設計學院的Maurizio Vrenna教授則希望,接下來能帶著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為竹絲鑲嵌非遺技藝現代化的傳承和發展出一份力。來自國情中心的錢菲老師也說到:“這次的體驗活動,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傳統工匠的一心藝心。向匠心匠魂致敬!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加入到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揚的隊伍中,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技藝和智慧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向世界展示我們優秀的中國智慧?!?/p>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珍貴的財富,是文化發展的亮麗成果,是需要人們熱愛和傳承的寶藏。此次活動以非遺文化為橋梁,讓中外教師近距離體驗竹絲鑲嵌,希望能加深參與其中的外教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同時激勵溫肯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積極搭建全新的中西文化交流平臺。

策劃組|林孜勵 劉燕茜 林丹敏 王云鶴 萬子康 顧暢

資料|林孜勵

文字|顧暢 劉燕茜

文稿編輯 | 項溫蔚 Kaila Chong

圖片|譚睿茜 李丹

視頻 | 劉燕茜

制作 | 譚睿茜

初審|項溫蔚

終審|王舒

責編|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