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如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專家大咖“云”聚溫肯探討這件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時代十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和綠色發展成效。11月19日,由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政府、溫州肯恩大學主辦的“同舟共濟·山水溫州”綠色發展論壇集國內外專家智庫,共同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助力國家早日實現雙碳目標。

滑動查看更多

“學校發揮國際化辦學優勢,構建智慧綠色校園,滲透綠色教育,全力打造成為服務雙碳科技創新主力軍?!睖刂菘隙鞔髮W黨委書記王北鉸表達了學校助力溫州構建綠色低碳、協同發展的產業新格局的決心。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馮金考指出,推動發展變革,取得綠色發展新成效,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努力。同濟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馮身洪分享了同濟大學與溫州的淵源頗深,后續將繼續通過同濟大學的學科優勢,助力社會綠色轉型和國家“雙碳戰略”落實。

專家觀點引爆頭腦風暴

01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偉俊

在主旨演講環節,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偉俊帶來了《超智能社會(Society 5.0)與城市建設》分享。報告中指出,人類正經歷數字化變革的浪潮,society5.0作為創造新型價值的超智能社會,即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社會,通過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高度融合,同時解決發展問題和社會問題。高偉俊強調實現Society 5.0,需要全社會和全民的參與,在所有產業和社會生活中引入機器人、AI等先進技術,根據多種需求,通過在智慧農業、食品銷售能源管理系統等措施,無差別地提供產品和服務,實現多領域的互聯。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周儉

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獲得者、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周儉則帶來《“15 分鐘社區生活圈”解讀》。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圍繞這三個方面,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為出發點,表達了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復合型概念的生活圈的遠景,通過存量空間利用公共化、凸顯人文底蘊的住區風貌、公共設施更新提升等措施,打造“15 分鐘社區生活圈”。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麟學發表了《大型公共建筑綠色環境調控》演講。他通過建筑環境調控、綠色調控原型和大型公共建筑實踐三個方面,列舉了杭州市民中心、中國商貿博物館等案例,發表了在綠色環境調控方面的真知灼見。

溫肯經驗亮相論壇

02

在圓桌對話“綠色、智能、傳承——驅動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中,高偉俊、李麟學、陳滄、周儉、朱海濱、姚唐仁、鄭曉東、Maurizio Vrenna、董光化嘉賓分別從各自的行業領域出發,圍繞溫州綠色發展方面的理念、設計如何賦能綠色發展、綠色發展與人工智能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及思考。溫肯在校園規劃、教育教學、科技創新等方面一直致力于構建高水平、國際化可持續發展綠色學校,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鄭曉東表示,溫肯將繼續搭建更多國際化交流合作平臺,助力溫州綠色低碳發展。

溫州肯恩大學,贊97

溫州肯恩大學作為首批“浙江省綠色學校(高等學校)”,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校園綠色精神文化建設、低碳校園建設及運營的軟硬件建設并舉,在實現碳中和社會中發揮先鋒和引領作用。學校已組建成立溫州肯恩大學綠色學校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加入了中國高校校園碳中和行動。綠色學校創建行動開展以來,在全校師生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已經在實施垃圾分類、節水節電、光盤行動等各項可持續發展措施,接下來還會創建綠色校園網站,搭建能源管理平臺,開展綠色校園中長期規劃等。

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此次論壇突出“讓城市更智慧,讓生活更低碳,讓環境更美好”的發展理念,當天還以“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創意文化”為主題舉行了分論壇。各學者專家深化創意學術交流,共同推動城市智慧和綠色發展。溫肯建筑與設計學院助理教授Maurizio Vrenna和商學院助理教授陳榮娟分別帶來《可持續設計:從產品到服務體系》與《大數據服務支持可持續發展》分享,學生代表則進行了《綠色校園行動》匯報。

出席本次論壇的還有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候選人梁超,溫州市甌海區區委書記曾瑞華,同濟大學對外聯絡與發展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陸英楠,同濟大學綠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譚洪衛,住建部科技與產業發展中心綠建處處長梁浩,溫州肯恩大學學術副校長楊毅欣,溫州肯恩大學副校長林朝朝等。

文字 | 王智耀

圖片 | 尚蕊

初審 | 項溫蔚

終審 | 王舒

責編 | 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