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溫肯、溫醫大、溫大的40余名外籍師生都聚在一起,什么活動有這么大的魅力?

懷抱著11月第一陣秋風,11月1日,甌海澤雅景區和市區衍園美術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溫州肯恩大學、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等高校的40余名外籍師生。這支“Find My Wenzhou(尋找我眼中的溫州)”采風隊伍,在澤雅欣賞紙山風光、體驗傳統造紙術,在美術館品析中國書畫,與本土書畫家深度交流,親密體驗了一回中國文化的深厚魅力。

這場由溫州高校清朗聯合會主辦,溫州肯恩大學承辦的采風活動,旨在讓更多在溫州的外籍人士更好了解溫州、融入溫州,對海內外傳播中國文化。

 

在澤雅體驗千年紙山文化

采風活動的第一站是溫州澤雅。澤雅不僅有秀美的山水風光,更有悠遠的千年紙山文化。這里曾是古法造紙的發源地,造紙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四連碓造紙作坊群”。

采風團的第一站是澤雅的著名景點七瀑澗。欣賞著江南的青山秀水,來自英國、意大利、美國、新加坡、尼泊爾、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地的外教們因溫州結緣,他們結伴而行,不一會就熟絡了起來。在瀑布前,采風團的老外團員們拿著“FindMyWenzhou”的標語牌各種合影、自拍,不亦樂乎。對于他們而言,溫州山水獨有的秀美,是他們以往未曾見過的風景。在通天閣的垂直爬梯前,外國朋友紛紛一展身手,過程雖然驚險,但對他們而言,確是十分有趣的體驗。

“我在泰國居住了13年,剛到溫州沒幾個月,這是我來溫州的第一場旅行?!眮碜詼刂菘隙鞔髮WNikki教授說道,“我雖然爬得慢,但我不會錯過任何一個角落的美景?!币宦飞鲜斋@的美景和新朋友是她在溫州的第一份紀念品。

中午,在體驗了美味的澤雅當地農家菜后,采風團一行又來到了唐宅村。這里,保留著造紙的作坊和工藝,現場當地阿婆還演示了撈紙的技藝。阿婆身前石砌的紙槽里,裝滿了紙漿,那是竹子經過蒸煮、碾磨、撞穰、擰穰、拌漿等環節后,竹纖維徹底分離并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阿婆用一張細竹簾濾取,最終讓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粗先藡故斓膭幼?,外國朋友們躍躍欲試。溫大、溫醫大和溫肯分別派出代表進行了一場PK。結果,在講臺上如魚得水的Professors到了這兒都敗下陣來,不得不感嘆民間手藝人技術高超的背后,更是日復一日練就的本事。

在數次的嘗試后,外國友人們對溫州的造紙工藝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對老一輩的手藝人們肅然起敬。溫州肯恩大學設計專業的外教Vrenna Maurizio和更是和當地村委會工作人員詳細了解了澤雅造紙的應用和發展,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研究項目將澤雅的“紙”文化進行推廣。

 

在衍園美術館上一堂書畫藝術課

欣賞完紙山風光,下午采風團又輾轉室內,在衍園美術館和中國書畫文化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衍園美術館是溫州一家民辦非營利性美術館,由收藏家沈國林創辦。當天館內正在進行《鉛華黛色——明清民國閨秀書畫展》的特殊展覽,展出的均是女性書畫家的作品。作品有既有明末清初名媛詩人畫家的遺世之作,也有何香凝、宋美齡這樣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一定影響力人物的丹青作品,還有張光等六位“溫州民國閨秀”的作品在畫展上“露面”。

據沈國林館長介紹,衍園美術館一直致力于收藏歷代名家書畫,尤其是收集整理溫籍名家作品,推動溫籍名家作品回歸家鄉。開館3年多以來,舉辦了多場書畫展覽,并曾與浙江大學,浙江美術館合作開展。他希望采風團的外國友人們能在美術館之行中感受到中國書畫的魅力。

美術館特別邀請了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溫州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勝武老師為外國朋友們介紹鑒賞展廳作品,講述這些書畫背后的故事。介紹作品之余,陳老師還介紹了不少中國書畫的小知識,如題跋、朱文印、白文印和成扇、手卷、冊頁等,讓老外朋友們對書畫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所有的畫作中,我最喜歡的是《湖歸秋色》”,溫州醫科大學Shahid教授贊嘆道。這幅畫作由明代女將軍沈云英創作,時隔一百年又由清代名家何紹基題字?!霸谄渌麌?,兩人或多人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是很罕見的。同時,創作者的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沈云英領兵上戰場,奪回為國捐軀的父親尸骨?!?/p>

 

陳勝武老師還現場為大家用小篆書寫橫披“海納百川”,講述中國文化的博大胸懷和格局,引得外國友人們贊嘆不已。此外,也有年輕的篆刻藝術家王繼先生現場表演印章篆刻。

最后,采風團的成員們在紅色簽名冊頁上用毛筆寫下自己的母語名字。他們懷著對中國文化的崇敬仔細書寫,寫下的是他們本國的文字。這不僅僅代表了采風團成員的足跡,亦是全世界文化交融的時刻。

一日的行程結束了,但友誼和尋找溫州之美的腳步沒有終點?!癆mazing Wenzhou”,活動結束后,外教們在自己的facebook,twitter等平臺留言紛紛上傳點贊了自己拍攝的溫州美景。溫州之美將會隨著他們的視野傳遞給更多人。

 

文字丨吳哲 魏銘輝

文稿編輯丨王舒

圖片 |?楊思勻 楊愛青

制作 | 湯漣猗

責編?|?媒體中心